98分还掉眼泪?北大一份问卷说,五个学生里就有一位动过极端念头。这条消息今天刷屏,把学习压力的话题推上桌面。
诊室里,一名输液的初中生仍写卷子,旁边眼镜少年也不抬头。医生劝家长立刻干预,家长却问能否等高三结束。
展开剩余87%“双减”喊了两年,孩子仍在飙速。无锡一所小学让五年级生二十天啃十套卷,没全会就补考;杭州一年级娃每周模拟考,老师群里晒均分,尖子要举卷合影。
三月数据说明熬夜常态:72%初中生睡不到八小时,62%高中生七小时都抢不来。
培训更夸张。保定曾冒出四天涨50分的冲刺营,收费30万,折算一天7.5万;被叫停后,价更高的班还在开。很多城市家庭年入30—60万,却把三成以上投进教育,甚至借钱上课。
代价惨烈。上海一名19岁学霸因小三门差6分,认定无缘清北强基,从17楼跳下。北大调查说,每五个学生就有一人被成绩逼到想不开;蓝皮书显示,心理问题检出率,高中40%、初中30%、小学生也到10%。
北京13岁小谭成绩常年前20,却被母亲连排课程,抑郁后仍被要求咬牙,最终自残休学两年。电视节目里,14岁江江吞一瓶抗抑郁药,醒来先被递习题册。
焦虑源头在名额。江苏普高录取率略过五成,天津部分地区四成,河南130万考生里,进985的仅约1.1%。机构顺势推“抢跑计划”,一套“海淀真题”炒到数千元。
家长的花样投资也升级。上海有人三年花80万冲机器人赛,现场却遇到2000个同证书选手。心理医生把这种状态叫“成就成瘾”:七成接诊青少年拿不到高分就全盘否定自己。
管控正慢慢加码:校外学科培训纳入监测,课程锐减;校内作业分档+实践,连种盆栽都算任务;课后延时把笔头活儿消化完,让家长晚上少辅导一两小时。
不少家庭开始自救。成都一位高管陪12岁儿子徒步318国道到拉萨,用掉50天;杭州“教育松弛联盟”带娃博物馆、球场、露营,群里晒作品而非分数。媒体一句话点破——松一点,孩子才能长自己。
如今,晚饭后散步、周三关掉家长群提示音、考砸了拍拍肩、考好了给拥抱,这些小动作正帮孩子把学习从枷锁变回工具。也许哪天再拿98分,他们先想的就是分享,而不是掉泪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